活动海报
《标志中国》编审会现场
吴永发讲话
展览海报
大合影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4月19日至21日,由同济大学、苏州大学、喀什大学共同主办,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联合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喀什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标志中国》与“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会在喀什大学东城校区成功举办。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联合实验室主任吴永发,学院副院长、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吴尧受邀出席。
会议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喀什古城活态传承、多语种出版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吴永发教授作《数字赋能:传统营造技艺的新质生产力》专题报告,系统阐释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革新价值;吴尧教授以《价值导向下遗产保护与实践》为题,剖析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判断与决策逻辑。两场学术报告分别从技术赋能与价值重构维度,为“一带一路”沿线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在4月21日召开的《标志中国》编审会上,吴永发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点,系统阐释中国重大科技突破与工程成就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示范引领效应。他提出,编纂工作需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维度展示国际化语境下的中国话语权,并强调“建筑篇”应遵循历史演进逻辑,划分为建国初期、调整时期、转型发展时期和科学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从技术、艺术、社会、历史、创新五个维度认定遴选案例价值。
会议期间,联合实验室与合作单位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联合策划的青年与传统技艺优秀案例展同期举办。展览聚焦“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在传统建筑技艺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新生代的实践活力,为跨区域青年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此次学术活动是联合实验室践行“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使命的又一重要举措。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机构的合作,以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