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暨姑苏区“十五五”规划古城保护专家座谈会举行。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副市长施嘉泓,市政协副主席朱依东参加会议,与来自规划、文史、建筑等领域的10位古城保护专家共商保护发展大计。
会议围绕古城保护“续、多、新”主题,总结成效、研判形势,为“十五五”时期古城保护工作凝聚智慧、明确方向。与会专家结合古城保护现状,从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建言献策。
市政协常委、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吴永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苏州古城“十五五”规划需聚焦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创建环苏大文化科技园区,积极探索“城区-校区-园区-景区”四区融合模式,充分依托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深厚的科技与人文底蕴,通过校地企协同发力,有机串联文化遗存、科创资源和景观空间,探索一条产城融合、产居一体、产教互动的苏州古城创新保护发展新路径;二是依托“水城”特色,发展水上旅游,通过对古城水系的进一步“疏”“通”“治”“游”,提升水质景观,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创新格局;三是探索“整体性”“微更新”“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通过统筹规划优化绿色交通与人居环境、科学实施片区改造融合建设运营、创新数字化管理赋能古城活化利用,促进古城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进一步建议,可通过组建古城保护更新智囊团汇聚全市智力资源;构建"数字姑苏文化资源库"系统整合文化遗产,同步培育有机化社区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古城文化IP;同时强调通过实地调研持续完善文化服务建设,建立市民文化参与的常态化机制。
目前,联合实验室深度融入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实践,围绕历史建筑修缮、材料创新、数字化应用及社区微更新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系统性保护模式;同时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创新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为苏州输送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领域专业人才,并针对古城风貌管控、文化生态修复等议题提交智库建议。未来,联合实验室将进一步强化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为苏州古城系统性保护与有机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稿源:苏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