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Registration
ETH venure
ETH Zurich
Keynote Maxime L’Héritier: Notre-Dame de Paris and beyond. Challenges and technical evolutions in gothic construction in the 12th and 13th c.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Visit the Empa NEST
Visit the Empa NEST6月24至28日,联合实验室主任助理陈曦、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兼意大利联络处主任潘一婷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第八届国际建造史大会,进行学术报告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国际建造史大会是全球建造史领域规格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往届大会曾分别在西班牙马德里(2003年)、英国剑桥(2006年)、德国科特布斯(2009年)、法国巴黎(2012年)、美国芝加哥(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2018年)和葡萄牙里斯本(2021年)成功举办。2024年的第八届建造史大会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承办,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遗产保护与建造史研究所(IDB)下设的建筑考古学和建造史教席Stefan M. Holzer教授与建筑遗产保护教席Silke Langenberg教授共同领导大会组委会。大会的科学委员会由在建造史特定领域和主题方面的国际专家组成,负责审查和评选提交的摘要和论文。联合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潘一婷受邀成为该科学委员会成员。
该大会旨在汇集建造史各个方面的研究——涵盖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类型、涉及的人员和公司、建筑的社会文化方面以及科学知识的历史。此外,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焦点。本届大会共计安排了148场会议报告,分成四个主题轨道,分别为“20-21世纪建造史”,“19-20世纪建造史”,“古代、中世纪及近代早期”,以及“历时性与一般性主题”。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是非欧洲案例研究的增加,由此专门增设了“亚洲”和“非洲”研究的分论坛。通过此次大会,“亚洲建造史网络(ACHN:Asian Construction History Network)”推动的亚洲研究合作的共同愿景得到了推广。此外,建造史中的“女性”议题,以及对21世纪初建造史的探索也备受关注。
自从2018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建造史大会(6ICCH)开始,将“专题分论坛”纳入大会议程已成为会议的重要传统。这些专题分论坛先由专题组织者对研究问题进行陈述,公开邀请学者针对特色议题投稿,通过论文回应设问,最终筛选出代表性研究,在会议中进行汇报和研讨。本次大会设立了一些新颖的专题分论坛,包括:“跨国桥梁:移民的建造史视角”、“人物传记学如何助力建造史研究?”、“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拆除、回收和再利用的历史”、“专利在19世纪建筑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性”、“建筑史如何塑造全球化:19-20世纪的欧亚案例”等。
联合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潘一婷在“建筑史如何塑造全球化:19-20世纪的欧亚案例”的专题分论坛中,做了题为“从木材到全球化:探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贵林菲莎锯木厂的建造史”的学术报告。该研究不仅从木材供应、锯木厂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加拿大西海岸的发展状况,还通过菲莎锯木厂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离岸的欧亚建造史如何在加拿大的太平洋西海岸这样的第三地点,与二十世纪初的全球化进程相互作用。研究不仅考察了锯木技术的转移和应用,还从欧洲和亚洲移民利用原住民森林资源进行区域和全球建筑工程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围绕锯木厂形成的多元族裔社区的建设,如何反映和强化了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权力动态”。
在苏黎世参会期间,联合实验室成员还参观考察了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Empa NEST这座模块化的创新大楼中,新技术、材料和系统在真实条件下进行测试、研究、进一步开发和验证,并使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更加可持续和循环。研究团队与工业和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确保创新的建筑和能源技术更快地推向市场。联合实验室成员还参观考察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位于Hönggerberg新校区的机器人制造实验室,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建筑和施工领域进行大规模、基于机器人的制造研究的平台。该实验室展示了数字化如何有助于实现节约资源、零排放和密集的施工方法。
联合实验室通过推动国际合作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展示了其研究成果,并通过实验室研究成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与研讨,促进了建造史与建成遗产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合作研究,也为亚洲遗产保护研究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